【学习进行时】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这是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习近平第6次赴地方考察调研。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梳理解读总书记这6次地方考察关注的重点。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山西农业产业基地、移民新村、文物保护单位、改革示范区和企业等,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调研。
这是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习近平第6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各项重任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习近平按下治国理政“快进键”,密集的考察和考察中关注的重点蕴含深意,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疫情防控慎终如始
“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坚决防止疫情新燃点,决不能前功尽弃。”5月12日,习近平在听取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
6次考察,习近平对疫情防控的关注贯穿始终。
在疫情防控形势还很严峻的2月,他深入北京社区、医院、疾控中心,要求“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3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鼓励科研人员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
3月10日,习近平来到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的湖北武汉,前往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看望医务人员和患者,深入社区了解物资供应,叮嘱要千方百计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
3月29日至4月1日浙江考察时,虽然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习近平依然强调,“防控疫情要强调再强调、坚持再坚持,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
陕西考察时,他特意前往学校食堂,了解学生伙食和复学后疫情防控情况,叮嘱他们加强学校重点场所消毒,为复学复课提供安全的环境。
这次山西考察,在恢弘伟丽的云冈石窟,习近平叮嘱景区工作人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加强引导、控制人流,避免因大规模人员聚集引发疫情复燃。
……
考察中的一句句叮嘱、一个个细节,无不体现出总书记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牵挂。
复工复产时不我待
当前,全国防疫工作进入新阶段,既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更好复工复产,是习近平12日在山西太钢考察时提出的要求,也是各地各部门面临的迫切任务。
疫情突如其来,经济社会发展却不能长期停滞。如何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是习近平始终关心的大事。
早在3月10日湖北考察时,习近平就强调,要在加强防控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策略,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
浙江考察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已持续向好,习近平提出新要求,强调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
陕西考察,习近平要求国有大型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中小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这次疫情确实给经济社会带来较大冲击,但危与机从来都是同生共存。疫情发生以来,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成为我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契机。
只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抢抓和创造机遇,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就能创造新的更大业绩,迈上新的台阶。
脱贫攻坚响鼓重锤
从秦巴山区到太行深处,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总书记关注的目光更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按下脱贫攻坚的“快进键”。
5月11日,山西考察的第一站,习近平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考察首站的选择不仅体现了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重视,也凸显了发展产业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曾经极度贫困的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近年来通过发展木耳、中药材、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大同市云州区的黄花产业去年带动贫困户户均收入1万多元,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功不可没。习近平夸奖金米村村民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称赞黄花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本质上是对产业脱贫的肯定和支持。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完成脱贫任务后,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这是习近平深入各地农村考察时提出的要求。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随着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乡亲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生态文明常抓不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讲的最深入人心的“金句”之一,也是最近3次考察习近平频频提及的一句话。
这次山西考察,习近平对太原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表示欣慰。一度受到严重污染的山西“母亲河”汾河,通过“九河”综合治理工程,最终达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要求。
治理汾河不仅是恢复生态、回归绿水青山,还关系到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到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甚至是历史文化财富。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论是关停矿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还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陕西省老县镇蒋家坪村,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证明。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浙江余村村,习近平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于陕西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清洁生产等都是习近平强调的重点;在山西,习近平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