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首先要“下”,关键在“沉”!

2020-03-04 20:41 concernfood

最近每天临出家门,习惯性要摸摸兜,看看有没有没带的,除了手机、钥匙,又添了一样极其重要的东西——小区出入证。不带证的话,别说进不了小区,你出都出不去。

小区门口的查证者、“守门员”,也添了一些新面孔。跟他们聊过,大都是北京市区机关下沉到社区来的干部。在小区居民眼里,对“新来的”,头一两天很好识别:热情很高,但穿着打扮还有点不太适合“户外”,跟进出的居民基本不熟。两三天之后,这些“新来的”热情不减,但已混在社区干部、志愿者里,基本上“认不出来”了。

“下沉”,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出的要求。2月10日在北京调研时,他就提出要“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在2月23日所作重要讲话中,他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

北京市现已有7万多名市区干部,下沉到了社区。武汉近期也有5万多市区干部下沉,和8万多社区干部、志愿者并肩战斗。有些滞留在武汉、暂时无法回京的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按照要求,就地报到、下沉。全国各地防控一线,正遍布“下沉”干部的身影。

围绕特殊时期里的“下沉”,我们不妨作三点思考——

一、下沉,首先要“下”,关键在“沉”。

社区是防控的关键防线、基本单元。大批机关干部直接下沉到社区,极大缓解了社区联防联控中的人手紧张压力,使得开展精细化防控成为可能。而“下”易“沉”难,对下沉干部们的最大考验,不是抵达社区,而是真正地沉下心、沉住气,沉浸到社区氛围里,沉入到琐碎工作中。

“沉”,不那么容易。下沉干部,至少要过三关:一是体力关。有干部对记者说,刚来的时候,逐楼逐户发材料,几栋楼下来,腿肚子就有点转筋。连干几天之后,已健步如常。二是熟悉关。社区皆小事,社区又无小事。要做好社区事,先要熟悉社区事、社区人、社区情。三是坚持关。这一“下”,不是三两天,也不是隔三差五,而是要天天在岗,持续作战。“下”是通往考场的路,“沉”才是真正的考题。

二、把“下沉”做好,既需组织上统筹安排,也需干部们主动创造。

此番抗疫“下沉”,自上而下,有统筹安排,有工作要求。然而真正“沉”入社区之后,具体怎么开展工作,还要靠干部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很多“下沉”干部,一边补上所短,一边发扬所长,更大范围协调物资保障,更多方式与小区业主沟通需求,对特殊困难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社区情况千差万别,社区事项千头万绪。“沉”的效果怎样,很大程度上考验干部在一线的创造力。

三、抗疫之前就有“下沉”,抗疫之后更应常态化坚持。

“下沉”的做法,并非这次抗疫中才出现。全国很多地方的基层治理,都曾探索过干部“下沉”。比如首都北京,近年来在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时,就有市区街道干部“下沉”到社区的制度性安排;不仅人“下沉”,还把权力“下沉”,赋权给街道,提升基层的治理能力。

抗疫终有胜利时。眼前的各级干部“下沉”社区,有应急、战时的味道,而大战之后回归常态化治理,其实,“下沉”仍大有可为。从长计议,上级机关的干部,以制度性方式,适度保持“下沉”状态,既可促进上传下达,也能提高治理者对基层的了解程度,更能提升社会治理的纵向连接度。

多年来的脱贫攻坚,那些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不也是在“下沉”么?

从本质上说,“下沉”,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体现。

“下沉”,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在新时代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文丨特约评论员 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