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想做厨师,到获得老板赏识
1981年,刚刚离开校门的大厨,走进了青岛磷肥厂的食堂当学徒。由于当时厨师总是被叫做“伙夫”,社会地位并不高,大厨对这个后来影响了他一生的职位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宁愿做电工、司机,也不愿做厨师。
不过,在父母的建议下,他还是成为一名厨师学徒。
众所周知,做学徒就意味着吃苦、吃苦再吃苦,在有1000多名员工的工厂里更是如此。“我在工厂的食堂工作了两年多,一开始天天就是洗菜、切菜。”
当时,大厨每天都要切几百斤的白菜、青椒等蔬菜,最后切菜切得手腕子都肿了,双手每根手指的关节都有被切到的伤口,几乎没有一刻休息的时间,身心俱疲的大厨经常一回到自己住的宿舍就号啕大哭,心里埋怨父母让自己选择了如此辛苦的一个职业。
身体上的累、苦只是一个方面,更让大厨痛苦的,是当时的师父并不肯教做菜。“比如说,熬糖的火候最难掌握,我师父就会在火候差不多要达到时,让我离开去做别的事情,根本不让我看。”
可是泪水和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大厨冷静下来,觉得如果要想学到真本事,就得打“真情牌”了。
于是,大厨开始每天晚上为师父洗裹脚布,洗干净后搭在炉子边烤干,每天早上7点最早到食堂为师父生火,每月发了工资都请师父出去“搓一顿”。
在不断的努力下,大厨终于得到了师父的认可,慢慢开始上手学习做菜,并在1991年被一家酒楼老板赏识,给了四倍工资,请他到酒楼做厨师,后来由于工作出色,工资又涨到了1200元。
有真本事,就有资格拿高工资
涨工资之后,大厨觉得自己终于熬出来了,之前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虽然小有成就,但大厨觉得做菜其实是一门很讲究的学问,需要不断学习,所以还是不能放松。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大厨拜入了鲁菜大师、中国烹饪的领军人物高炳义大师门下。在高大师的教导下,大厨不断提高了自身技艺,烹饪技术博采众长、竿头日上。而谈及高大师的传授,大厨总是感慨自己真的幸运,感激不尽。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努力,2004年,大厨在全国烹饪大赛当中,凭借自创的“六味官燕”和“翡翠菊花鲍鱼”两道菜获得了特金奖。
“这两道菜都是我自己亲自出去寻找材料,经过几百次的实验才制作成功的,这与我自己以前的经验积累和扎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在后来的各种比赛中,大厨屡屡获奖:在2007年“全国清真烹饪大赛”中荣获金奖、在2015年于法国举办的“法国国际中餐烹饪大赛”荣获五钻金奖、在2016年举办的第26届中国厨师节中荣获中华金厨奖。
有了好本事,自然不愁找不到工作,有着高水平做鲁菜、粤菜厨艺的大厨成为不少星级酒店、酒楼老板眼中的“香饽饽”,工资也是不断地水涨船高,“有时候我从一家饭店辞职了之后,有客人又来找我做的菜品,所以老板又要把我请回去。”大厨笑着说,手中有真本事就有资格向老板要求好的工资待遇。
在30多年的烹饪实践与管理中,大厨始终保持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烹饪态度。
无论是鲁菜、胶东海鲜,还是川菜、湘菜和粤菜,他都十分精通,在传承传统技艺与方法的同事,又不断推陈出新。
他潜心研发的“海参、鲍鱼”加工方法与储存工艺,不仅好评如潮,也降低了原料成本;他率先运用的“五常法”厨房管理办法,提高了厨房的管理水平,得到业内的一致认可。
吃苦,是上升的必然阶梯
大厨对于中国烹饪投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深深的热爱之情。为了让烹饪技术源远流长,他广收徒弟,如今已有30多位徒弟。
对于每个弟子,他都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对他们寄予厚望。“厨师这一行特别累特别苦,而现在好多年轻人要么吃不了苦,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大厨介绍道,“当年我有一位徒弟小宋也跟我有过相似的经历,他在刚开始做学徒的时候,由于实在是太累了,他连用手撕茄子都撕不动,就来找我说他实在不想干厨师了。”
作为师父的他就结合自身的经历对小宋进行劝解和鼓励,劝他一定要坚持下去,要学到真本事,现在小宋已经成为了一家星级酒店的厨师长。“我现在的徒弟还有好多出国做厨师的,收入都不错。”
针对年轻厨师的发展,大厨也给出了他的看法,其实做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要先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而在这个积累的过程当中,吃苦是最普通的一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