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要做万店连锁,这事靠谱吗?

2022-11-02 20:01 concernfood
前不久,珍味小梅园创始人浦文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预制菜天然具备开出万店连锁的可行性,珍味小梅园已经定下了“要在社区开出一万家预制菜门店”的战略目标。
 
此话一出,随即引发行业热议。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的预制菜,真的有机会开出万店连锁吗?
 
冲刺万店的预制菜企业不止珍味小梅园
 
基于预制菜前景的广阔以及消费需求的增长,不少预制菜企业对未来的发展都抱有不错的信心。除了珍味小梅园外,不少企业都曾喊出“万店”目标。
 
趣店创始人罗敏曾表示,按照趣店预制菜的规划表,该品牌2022年将开设1万家门店,2023年门店将达到5万家;发迹于福建地区的半成品预制菜零售品牌三餐有料也曾透露,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布局全国百城万店。
 
这些冲刺万店的预制菜品牌大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C端消费市场,除了发力线上渠道外,也会自建渠道,发展线下的零售门店。
 
在浦文明看来,开设线下零售门店,可以摆脱单一渠道的限制,不容易被其他渠道平台所收割、被替代,将成为品牌未来的壁垒。
 
眼下,布局预制菜可选的渠道虽然很多,但大多数渠道都存在一些限制,很难快速铺开。
 
比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本身也在发力预制菜,对企业来说,它们既是平台渠道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且这些平台目前大都还处于亏损阶段,资源并不能很好地投入给预制菜。
 
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虽然进入壁垒较低,且线上辐射的人群更多,但预制菜总体的销售规模又比较脆弱。据果集·飞瓜数据显示,2022年1-8月,预制菜品牌在抖音平台的销售月榜TOP10名单频繁“洗牌”,各月入选品牌名单、位次均经历较大变动。
 
在一些线下商超零售门店,企业如果沿用卖饮料的逻辑投入部分产品,能带来不错的收益,但也会面临季节限制,特殊季节往往会受到其他产品的冲击,比如夏天所有渠道都会把冰淇淋放在首位,从而压缩预制菜产品的投放空间。
 
相比之下,开设线下门店对于预制菜品牌而言,一方面可以增强品牌的曝光,将线上线下的会员系统和私域流量打通,开发与提升中台系统的能力,了解并沉淀用户购买与复购的行为画像,以便更好地推出爆款。
 
另一方面,线下门店尤其是社区门店既有销售的功能,又是社区的配送点和服务点,能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环境下的便利消费体验和用餐体验,以最接近消费者的方式快速抢占消费者心智。
 
据浦文明透露,目前珍味小梅园在社区店专营店模式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80%的门店实现了盈利,10%的门店处在盈亏线上, 剩余10%的门店略微亏损。
 
预制菜要做成万店连锁,有可能吗?
 
据相关数据分析显示,2022-2026年的预制菜行业预计增速在20%-30%左右,未来3-5年,我国预制菜产业有望发展成下一个万亿市场。
 
而在这个万亿大盘中,消费市场的渗透率正在疫情的催化下逐渐提升,目前暂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巨头。大水出大鱼,基于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预制菜未来在C端的需求会出现一个大的爆发,对想做大的品牌而言确实是一个机会点。
 
国联水产执行副总裁吴丽青就直言,“随着各领域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深化和预制菜产业的体系化、规范化、劳动力的稀缺等,可预见,将来冷冻预制菜将真正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市场空间是可预见的。”
 
再者,正如浦文明在其采访中提到的,预制菜是全标准化、全流程化,而且是预包装的食品,对人以及厨师的依赖很小,天然具备做万店连锁的可行性。
 
也许是基于上述诱人的机遇,不少品牌纷纷喊出了万店目标。然而与此同时,第一批试水预制菜线下门店的企业却频频传出不好的消息。
 
曾经扬言开万店的舌尖英雄首店关闭,门店折戟;罗敏的趣店在9月初宣布精简预制菜业务,同时将进行裁员、结束供应商合作以及清理库存;西贝的“贾国龙功夫菜”一再转型,目前线下门店也已所剩无几。
 
预制菜要做万店连锁到底可不可行?针对这个问题,预制菜洞察也采访了一批业内人士。
 
首先,部分受访业内人士对To C预制菜市场的天花板仍存有疑虑,有人甚至直言预制菜是“伪需求”。这一判断是基于预制菜半成品的尴尬定位,在日常的消费中,图方便的人会倾向选择以效率为导向的外卖,既不用动手做饭也不需要刷锅洗碗,而重品质或图性价比的人则大部分会选择自选食材,享受下厨过程,在他们看来,预制菜这种不上不下的定位,不能同时满足消费者多项购买因素,很难进一步将市场打开。
 
其次,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预制菜线下门店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还有待验证。
 
生意起势靠流量,生死看供应链。当下,不管是珍味小梅园还是舌尖英雄抑或是趣店,都是以OEM工厂生产为主,自己做品牌,但不自建工厂。而此类预制菜玩家在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都会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所有产品都是经过第三方原材料采购、制作,再由外包的冷链,运输到C端,企业本身并没有真正把控某一环节,这必然会增加中间环节的损耗,复杂的外包供应链也会增加品控风险。另一方面是向上游供应链争取议价权,高昂的采购、运输、储存损耗成本最终转嫁给C端消费者。
 
“面向B端的预制菜赛道已经跑了十几年,冷链物流非常成熟,转向C端之后,运输、仓储和消费场景完全不同。”一位有着餐饮从业经验的创始人告诉预制菜洞察,B端业务走量,能把成本压缩到极致,但C端业务仅为了实现独立小包装,成本就至少高出2-3个百分点,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言下之意,没有规模化、低成本的供应链支撑,预制菜企业实现万店连锁的可能几乎为零。
 
专栏作者翟彬则表示,预制菜线下门店最难的点不在于SKU的丰富度或者获客成本,而是大家恰恰忽略最难一点——线下的履约成本太高。“门店的配送费用都有一定的起送价要求,在这一情况下,很多消费者陷入两难,买多了吃不完,买少了不够配送成本。”
 
当然,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对预制菜的万店目标持乐观态度。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研究院院长昕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陆正耀们的挫败不代表预制菜的发展趋向有问题。相反,他们越是这么快出现颓势,越是说明预制菜要有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