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迅速扩张到一定规模之后,捞王自然将眼光瞄准了上市。近期,捞王向香港证券交易所递交了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正在冲刺港股上市的它引发了餐饮行业不小的关注。
一旦上市成功,捞王将追随火锅届的前辈海底捞和呷哺呷哺成为国内第三个登陆港股的火锅品牌。虽然在品牌影响力和整体规模上还与竞争对手们差距甚远,但捞王至少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20年,捞王实现的全年总营收超过11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在全国火锅品牌门店中排名前四,捞王的门店数量也在快速扩张,最新数据显示其门店数已经达到136家,主攻江浙沪等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火锅品牌在资本市场一向热度不低,前有海底捞、呷哺呷哺,后有大量新兴火锅品牌和基于火锅产业的零售业态等融资动作不断,在这样一种行业背景下,捞王显然具备不小的想象空间。
只是,立足细分市场的它真的能够与头部火锅品牌掰一掰手腕吗?这会不会影响品牌未来进一步的增长与扩张?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关注一下捞王的发展历程。
1 捞王来到舆论中心
火锅市场由于其标准化程度高、易复制、口味大众等特色一直有着很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根据相关预测显示,预计到2022年底,中国将会有五十多万家火锅店,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8500亿元人民币。
不过,想要在火锅行业中脱颖而出自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目前玩家众多的中国火锅市场当中,也只有呷哺呷哺、海底捞这两家典型的港交所上市案例,其它大多数知名火锅企业还在上市的路上挣扎。
基于此,捞王冲刺港交所上市的消息一时间让它成为餐饮行业舆论中心,作为一家粤式火锅品牌,捞王的整体表现到底值不值得期待呢?
客观来说,捞王有其竞争力所在。
捞王品牌的首家门店诞生于2010年,在2015年之后公司开始走上快速扩张的道路。相比于其它综合类火锅品牌,捞王有其明确的产品主打特色,基于胡椒猪肚鸡火锅以及以煲汤、菌汤、海鲜等为代表的养生风格打造,捞王逐渐获得了一些垂直消费群体的热捧。
根据最新的2021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捞王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的总营收超过6.4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公司整体增长态势明显。
在门店覆盖上,目前捞王的一百三十多家门店主要覆盖在江浙沪区域,这一方面凸显出品牌旗下产品口味更容易获得江浙沪消费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特色明显的它可能在受众群体上并没有竞争对手们那么大众。
在会员数据上,目前捞王的注册会员数量已经达到860万人,其中年轻人占比超过78%,这说明捞王颇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在年轻群体越来越重视养生、健康的行业趋势下,捞王未来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不过,捞王的确也存在着明确的发展限制,那就是当江浙沪市场、年轻人群体新客快速开拓之后,它可能基于目前的特色并没有办法实现在全国市场范围内的快速扩张,这预示着捞王可能发展不到呷哺呷哺、海底捞的规模。
但至少,捞王在属于自己的特色领域是已经形成了一些规模优势。通过立足江浙沪市场,捞王将粤式火锅带到了江浙沪人民的面前,并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说明在火锅市场中粤式火锅也拥有不俗的发展潜力。此外,通过差异化、垂直化的竞争策略,捞王实现了在品牌知名度上的脱颖而出,虽然比不上头部竞品,但相比于海量其它火锅品牌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
2 行业竞争压力巨大,未来不容乐观
对于捞王来说,其长期发展愿景肯定是冲刺行业头部地位,这意味着捞王将被摆在货架上与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品牌做直接对比。
但不论从实际现状还是从未来想象空间来说,捞王与海底捞们的差距都不止一个数量级,这是由品牌商业模式所决定的,捞王想要持续增长压力很大。
作为火锅市场标杆,海底捞的市值已经超过1600亿港元,它在2021年上半年实现的总营收超过200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营收是同期捞王的几十倍,利润也是捞王的好几倍。翻台率、门店总数、会员人数...海底捞同样全方位碾压捞王。
更可怕的是,海底捞这样的火锅品牌还拥有很大的发展上限,不同于捞王目前主打细分市场、市场接受度有限,海底捞在大众火锅、特色火锅等层面均有不俗的积累。此外,海底捞还通过特色服务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出圈”,这些相比于捞王来说都有着很大优势。
如此来看,以捞王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说,它未来的方向相比于竞品更可能是往着“小而美”的路线,这对于捞王的未来发展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消息。
小而美固然没错,可火锅市场终将是一个巨头频出的大众市场,一旦头部竞争对手们看到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它们完全可以无壁垒地推出相关产品争夺对应市场的份额,这意味着捞王这样的火锅品牌要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活得很好,要么就得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