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消费者当智障的内增高杯子为了变相涨价餐饮商家都玩过哪些套路?

2020-05-27 21:27 concernfood
丰巢涨价,也被怼怕了,之后会怎么样,还不知道。原本计划集体涨价的快递公司,也都认了怂。
 
好像最近只要是商家涨价,消费者都会说一句不行。做生意的,得罪谁都不敢得罪消费者啊,毕竟顾客就是上帝,上帝不让你涨价,你就是不能涨。
 
涨价不成偷偷减量,为了变相涨价商家都玩过哪些套路?
 
做生意的也委屈,物价涨了,房租也涨了,员工的工资还要涨,再加上疫情的影响。这年头的生意,不好做啊。
 
但是毕竟生意还得接着做,不敢明目张胆的涨价,必然就有人玩起了骚操作。前不久,武汉一家网红奶茶店的骚操作,真是把涨价玩出花来了。
 
1 把消费者当智障的内增高杯子
前段儿时间,有消费者爆料,在武汉一家网红奶茶店消费,结果有一种被坑的感觉。
 
这个爆料的哥们,买了奶茶之后,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吸管明明比杯子还要短不少,可是却能插到底儿,难道见鬼了不成?
 
可能是为了看看这奶茶杯子,究竟藏着什么玄机,这哥们把杯子拆了。结果发现,还真有机关,这杯子底部,有一大截是空的,就好像穿了“内增高”一样。        
 
看着挺大的一个杯子,实际的空间没多大,这不是骗人么?可是店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人家说这杯子就是这么设计的,是为了防止顾客拿杯子的时候烫到。而且奶茶的容量,是有标准的600毫升。
 
这个解释,表面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你是把消费者当智障了么?这里面明明有两个问题。
 
首先这个防烫的设计,不太合理。正常人拿着奶茶杯子的姿势,都是拿杯身,没看到过有人托着杯子底儿的。
 
所以真想设计防烫的话,为啥不多加一个厚点儿的杯套?这么设计,是不是就想让消费者觉得杯子大,有一种量大的错觉,这算不算一种欺骗?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奶茶真的有店家说的600毫升,那也勉强能接受。但事实真是这样么?有人买了大小杯奶茶,做了个实际的对比,发现大杯的把底下空的部分拆掉,剩下的就看不出啥区别了。然而价格上,小杯21块,大杯26块,足足贵了5块。这算不算是一种变相的涨价?       
 
这件事,也没有引起网上的热议。但是这种涨价骚操作,恐怕消费者很难接受。毕竟这种近似于被欺骗的感觉,心理上肯定还是挺不爽的。
 
2 缩水的汉堡还能叫巨无霸么?
最常见的一种变相涨价操作,恐怕就是减量了。就是保持价格不变,但量小了。然而这种操作,也不是谁都能玩得好。
 
在这方面,可能没人比得过可口可乐。
 
这么多年过去了,楼下理发店从5块钱涨到了10块,然后又涨到了20块。路边儿的煎饼果子,从两块五涨到了5块,部分地区好像已经涨到6块了。但是曾经3块钱的可乐,现在还是3块钱。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3块钱的可乐,已经从当初的355毫升,变成了330毫升。
 
其实包装上并没有大的改动,只是易拉罐的底部凹进去一点儿,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就让量减少了一些。而且不易察觉,也没有引起消费者的反感。毕竟减少的那点儿,其实也没太大感觉。              
 
这简直是把涨价的艺术,玩到了极致啊。但是如果玩不好,可能就尴尬了,比如“汉堡缩水”事件。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汉堡越来越小?
 
“以前一个吃撑,现在一个最多吃半饱”、“以前单手都拿不全,现在几口就没了”……是汉堡变小了?还是我们长大了?
 
去年夏天,南方都市报做了个在线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西式快餐疑似缩水,其中缩水最明显的就是汉堡。
 
曾经的“巨无霸汉堡”是真的“巨无霸”,现在只是叫这个名字而已。       
 
但是这个事情,麦当劳和肯德基都不承认。
 
麦当劳说:那是因为包装纸变小了,绑的紧了,所以显得小。
 
肯德基说:可能是顾客刚好拿了小的。
 
“麦当劳肯德基否认汉堡变小”这件事在去年夏天还登上了微博热搜,而且给出的这个理由也是绝了,好像谁也没比谁更聪明点儿,大概他们自己都觉得心虚吧。
 
其实麦当劳的食品“缩水”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单单是发生在中国,国外也是一样。曾经在美国的Quora上,有位麦当劳的工作人员Cameron Horn,给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答案。他说为了赚更多的钱,麦当劳每年都会减少2%的食材分量。
 
2%几乎是一个肉眼无法察觉的变化了,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变相涨价方式。让消费者在察觉不到的情况下,接受这个事实。
 
但是时间积累起来,现在的汉堡与我们记忆中的汉堡,确实不太一样了。
 
这件事虽然尴尬,但是大众都是善于遗忘的,热议过后,该吃还是继续吃。好像对麦当劳肯德基也没啥影响。
 
3 变质的老干妈还能吃么?
当然,变相涨价的操作,除了减量,还有换原料。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当属老干妈。
 
在某种程度上,老干妈已经不仅仅是一瓶普通的辣椒酱了,简直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特别是出国在外的小伙伴,只要有一瓶老干妈,就能回忆起家乡的味道。
 
1996年,老干妈开始批量生产,然后迅速热销全国。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国民女神”陶华碧的带领下,老干妈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辣椒酱。
 
2012年,美国奢侈品电商Gilt把老干妈奉为尊贵调味品,限时抢购价11.95美元两瓶(折合约84元人民币),老干妈变成了“来自中国的进口奢侈品”。              
 
但是如今的老干妈,早就没有了记忆中的味道。
 
老干妈曾经承诺永不涨价,但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让老干妈的成本越来越高。为了降低成本,老干妈把原材料从国内最好,也是最贵的贵州辣椒,换成了更加便宜的河南辣椒。
 
变质的老干妈,失去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江湖地位。京东、淘宝等电商的销售数据也显示,近几年来老干妈的销售远远不如从前。
 
对于老干妈来说,何必始终执着于曾经永不涨价的承诺?那老干妈的初心,究竟是坚持不涨价,还是坚持做“最好的辣椒酱”?有人说,只要老干妈还是原来的味道,哪怕涨点儿价格,也能接受。
 
4 消费者的诉求,其实很简单
其实说到底,消费者也不是不讲道理。物价上涨,生意难做。合理的价格上涨,大家都能接受。
 
抵制海底捞的涨价,是因为涨的太狠。一片土豆1.5元,涨价到这么夸张的程度,消费者当然难以接受。
 
抵制丰巢的涨价,不是因为超时要收费。都2020年了,还有多少人会为了5毛钱计较啊。消费者不爽的是,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快递被放在了丰巢,然后自己还要付钱。
 
设计“镂空”杯子这种事,更是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当然心情不美丽。
 
消费者不接受的,从来就不是涨价本身,涨价后的煎饼照样吃,涨价后的理发店照样去。真正不接受的,是你把我当成智障一样的涨价套路。
 
这个时代,做生意都不容易。但是真正比拼的不是谁的涨价套路更深,而是谁的涨价姿势更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