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自东北的一款“双黄蛋”网红雪糕出了问题。原本可以借着天气越来越热大赚一把,结果在某地某小店被抽检查出细菌超标。
虽然最后变成虚惊一场,但是前前后后经过10天就得以“解冻”,“双黄蛋”的损失肯定小不了。
当网红一时爽,但是想当好网红也不容易,尤其是餐饮行业,这些年网红店一个比一个死得快。
背后的原因不是竞争激烈,不是市场不好。
真正的“网红”应该是什么样?
一 “土包子”要做麦当劳肯德基,“不伦不类”成网红!
2003年,刘会平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元。也是这一年,他注册了公司。
当时刘会平在思考一件事,肯德基和麦当劳卖的不就是卖汉堡加可乐吗,商业模式也很简单,能够做得那么成功,就是因为品牌影响力。
他觉得包子是中国人吃了上千年的食物了,包罗万象,能开发很多种类,也可以标准化生产,包子馒头加豆浆,也完全可以做成连锁品牌。
为了对标洋快餐,同时也为了更能吸引年轻上班族的眼球,2003年“刘师傅大包”要改名。
什么“口头香包子”、“麦香包子”,取了一堆,都没有让他感觉眼前一亮的感觉,最后灵感乍现,想到了“巴比馒头”(上海人习惯把包子和馒头统称为馒头),一来朗朗上口,二来也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但这个名字,在刘会平朋友们口中却是“不伦不类”。
2003年3月,刘师傅大包正式改换门头。
正当刘会平准备大展拳脚时,又迎来一段插曲。
原本2004年11月之前,刘会平还没打算开放加盟,因为才刚刚起步,标准化还没有做好,仓促地开放加盟对以后得发展很不好。
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人找上门来,说巴比馒头怎么又搞起加盟了?
刘会平一查,原来是有人山寨了巴比馒头,放出加盟信息,收取加盟费,骗了不少人。
这是要毁了他的节奏。最后,刘会平和那家冒牌公司打了一场官司,历经5个月,他赢了。
官司虽然赢了,可是想和巴比馒头“沾亲带故”的早餐店却见多不见少,无奈之下,刘会平又和工商部门联合打假。
这个时候刘会平也意识到,巴比馒头的品牌影响力足够大了,得加快脚步,做好开放加盟的准备工作。
借着一场官司和一波打假,刘会平正式开放加盟,巴比馒头走上了快车道。
这么一个连高中都没读过的包子师傅,在后来的公司经营中,自建工厂,统一配送,食材统一,馅料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口味统一,最终实现品质统一,他做到了标准化。
还专门研发了技术,保证速冻的生包子生馒头蒸出来口感、味道和现做的一样。
就这样,巴比馒头有了坚实的基础,使快速加盟开店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 真正的网红研究如何长红
普通网红沦为一场“热闹”
排队,生意火爆,名字个性,貌似除了不具备“装叉”属性,巴比馒头具备网红店的所有气质,作为早年成名的“网红”,它与近年来的各类网红店截然不同。
当年的水货,靠奇葩卖点和营销上的噱头走红,快速开店,结果只红了1年,就熄火了,8个月开52家加盟店的神话也彻底丧掉,产品不行。
各种借势网红茶饮开起来的“XXX茶”火了不知道多少家,也不知道倒掉了多少家,比如“答案茶”,曾经的排队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假店泛滥,新鲜劲早已过了,和普通奶茶店没有一毛钱差别。
当年的桃园眷村、雕爷牛、黄太吉、泡面小食堂等等,他们都抓住了一波流量红利,但无一例外都是靠营销走红,靠资本强行撑起一副框架,但内核却并不怎么实在。
而“土包子”起家的巴比馒头确实是一点点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归根结底,靠的是在保持核心产品线不变的前提下,做最基本的用户研究,做产品的升级创新。
否则就像刘会平最开始开店15天关门那样,在餐饮这个高淘汰率的行业里,早已经不知道要“死”多少次了。
最近一两年的巴比馒头和之前也不一样了,有了堂食,也有了便利店,未来刘会平还想做生鲜配送,做餐饮的私人订制。
至于接下来的新尝试能否成功,自然谁也说不准,但市场竞争压力大,他如果不能在原有的核心产品线基础上扩展业务模式,或许被市场淘汰也是早晚的事。
1打败百年老字号,街头“夫妻店”要上市了
有一家不是网红却胜似网红,专门做包子馒头的“夫妻店”要在A股上市了!
巴比馒头,名字土不土洋不洋的,创立了16年,做早餐连锁的,如今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馒头连锁品牌,一旦成功在A股IPO,也将成为“馒头第一股”。
根据巴比馒头所属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底,巴比馒头在全国范围内共有2656家门店,其中15家直营,2641家系加盟。
年营收在2018年达到9.9亿元,净利润也高达1.4亿元。
这样的业绩,已经把很多老前辈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说起包子馒头,在国内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可不少。就拿刀哥所在的华北地区来说,天津有百年老号“狗不理”包子,前几年在新三板上了市,但2018年的营收才刚刚过亿。
北京有70年老号“庆丰包子铺”,经历过从民营到国有再到混改的几个阶段,在北京随处可见其门店,全国门店超过300家。但庆丰包子铺直到2014年才开始爆发式增长,到2016年才第一次实现营收过亿,2018年营收超过了14亿。
不论出身背景,还是历史渊源,巴比馒头都是小字辈的,且既没有当下众多新锐创业企业动辄亿级的融资,也没有大佬的背书。
巴比馒头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三 15天开黄一家店偷着哭,“除了做包子我别无所长”
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来自于“包子之乡”安徽怀宁江镇。
初中没有毕业,刘会平就已经开始学做包子。到1997年,19岁的刘会平出师,自己去外地打工了。第一站广西南宁,租了门店自己带徒弟做包子。但一年下来,生意并不怎么样。
前前后后3年左右,刘会平攒下了4000块钱积蓄,最后他决定去上海。
加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钱,他凑了1万元,准备在上海开店。
他在上海的第一家包子铺,只开了15天,就入不敷出,背着一屁股债关了店,然后一个人无助地悄悄流泪。
转战上海的第一战,刘会平折的嘎嘣利落脆。
但于他而言,连放弃包子转行的资格都没有,就像他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的那样,他只有做包子这一门手艺,别的什么也不会,“逼得我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好”。
人是被逼出来的!
几天没出房门,终于有一天刘会平开窍了,问题的根源在包子馅的口味上,他做的包子其实并不差,符合外地人的重口味,但是喜欢清淡、口味偏甜的上海人不爱吃。
首先,刘会平开始做产品的改进。为了弄清楚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他每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大街小巷地转,品尝上海本地特色小吃,把城隍庙所有小吃摊都尝遍了,同时还仔细观察上海人都到什么地方去买早餐。
只是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叫“市场调研”。
然后再选用上好的原材料改良自己的包子馅料,经过不下上百次的试验,终于做出了符合上海人口味的包子馅。
如今在研发新品的时候,同样如此,几十次的试验都是少的。
第二,刘会平改变了选址策略。新店选址不再像第一家那样选在菜市场旁边,而是选了一个聚集着很多上班族却缺少早点店的繁华地段,不但人流量大,而且上班族早上对于早餐的需求既是刚需也足够大。
只不过,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看好他的选择,就连交警都打击他,说在这样的黄金地段,开这样的小店,迟早要喝西北风,因为店面的租金就比之前要贵几倍。只有家里两个姐姐心疼他,选择借钱支持他。
2001年,“刘师傅大包”在一片质疑声中开张了。
所有的质疑,都烟消云散。十几平米的小铺面,很快就吸引了上海人的目光,很多上海人不惜坐几站公交车跨区专门去买他家的包子,队伍从早排到晚,一天能卖四五千个包子馒头。
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表面上是刘会平抓住了上海人的味蕾,背后其实是刘会平对做包子这件事的认真,他取得了上海人的信任。
主要体现在原材料的选择上。
面粉,刘会平根据自己对品质的要求,专门找生产面粉的大厂定制;中盐的食盐;海天的草菇老抽;三花植脂淡奶..... 都是市面上是个人都能叫得出来的大品牌,其中还有号称“上海第一肉”的“爱森肉”,虽然贵(比普通肉贵30%到50%),但深受上海人喜爱和信任。
馅料用材的处理也十分严格,比如青菜馅的包子,青菜从挑选菜叶到做成馅料,要经过分解、浸泡、一次清洗、二次清洗、杀菌、过冷、切粒等七道工序。
工厂全封闭无尘。
那一年,刘会平不但还清了债,还净赚了1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