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在KPI绩效考核实践中走过的一些弯路,主要总结在以下几点。
事与愿违的KPI指标
1、对服务员考核“点台率”
海底捞曾经将“点台率”作为考核服务员的关键指标。根据该指标.客人如果来店就餐时,点哪个服务员的次数越多,就代表客人的满意度越高,从而那个被点名服务的服务员的奖金也就越高。这听上去挺合理。但是结果事与愿违。很多服务员为了赢得更高的点台率,不惜利用手中的赠品权给客人免费赠送黄豆、豆浆、小菜等各种食品,而且服务员之间相互攀比,看谁给客人送的东西多。结果可想而知,以点台率为指标的客观绩效考核导致了服务员之间的恶性竞争,服务员的点台率是上去了,奖金拿的也多了,但是整个分店的成本也上去了,利润率也下来了。
2、对分店考核“利润”
由于海底捞的管理模式是总部控制了选址、装修、菜式、定价和工资等大项,分店为了提高利润,就只能拼命在小项支出上节约成本,结果导致该换的扫把没有换.该送的西瓜没有送,给客户提供的毛巾也没有及时更新。为了短期利润考核指标,导致分店变相地降低了服务质量,短期利润是上去了,但长期来看减少了客人,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对分店考核“翻台率”
后来为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海底捞曾经对分店考核“翻台率”。翻台率越高,证明客户满意度越高。可是这样一来,分店为了追求“翻台率”,又闹出了一些麻烦。海底捞生意火爆,不预订肯定没有位置,但是预订了,客人晚到了几分钟,结果发现还是没位置。因为预订客人晚到,意味着空台,翻台率就会下降,这时候分店就会把预订好的位置让给了别的客人。结果这就造成分店考核“翻台率”,反而造成了客户满意度的下降。
啼笑皆非的KPI指标
为了提高服务员的服务质量,海底捞曾经在考核服务员时设置了非常细化的KPI指标。比如客人杯子里的水不能低于多少,客人戴眼镜一定要给眼镜布,客人的手机一定要拿套装上,否则就扣分。只要一考核,结果却演变成只要来一个客人服务员都送眼镜布。客户说豆浆我不喝了,不用加了,不行,必须给你加上。最好笑的是手机套。有的客人说不用,服务员说我给你套上吧,客人说真不用,结果服务员会趁客人不注意的时候,把手机抓过去给套上。
难以落地的KPI指标
海底捞在给员工提供住宿方面有一个KPI指标:员工从餐厅到宿舍步行不能超过20分钟。因为员工下班很晚,如果走得远的话太累了。我们都知道餐厅一般都设在繁华地段,离繁华地段20分钟的地方都是很贵的小区,而海底捞依然坚持在高档小区给员工租房子。网上很多文章对于海底捞这个指标的设置都是一片赞誉,认为是对员工关怀的管理典范。但是从绩效考核角度来讲,这实在是很奇怪的一项KPI指标。繁华闹市区的房子房租高暂且不谈,更为突出的是往往是一房难求,海底捞一家分店这么多员工,哪里能找到这么多房源呢?这项指标真的是看上去很美,实则很难落地。
走向极端的绩效考核
正因为海底捞在KPI指标设置上走过这么多的弯路,因此海底捞的张勇干脆去掉了所有量化客观的绩效考核指标,走向了极端。它主要选取三个主观评价指标:顾客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和干部培养数量。对顾客满意度的考核方式,是派小区经理去分店巡查,询问店长关于客人的满意情况;对员工积极性的考核方式,是以上司评价为主,以抽查和派遣“神秘访客”为辅;对干部培养数量的考核方式,是看管理者培养了多少个分店店长和一级店店长。而上述所有的考核,全都是上级的主观评价。这种完全主观的绩效评价,非常容易导致争议,会为企业带来大量的管理成本。
以上就是海底捞在KPI绩效考核实践中走过的一些弯路。通过总结,我们能够发现,企业在设置KPI绩效指标时要有几点值得重视:
(1)指标不能太过单一,既要有客观量化的,也要有主观定性的。这些KPI指标结合工作岗位,合理设置,科学分配权重,让它们彼此配合,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